首  页 杂志概况 购表指南 杂志订阅 书籍与光碟 精彩文集 拍卖信息 联系我们
Search

IWC Ingenieur Automatic Mission Earth

IWC Ingenieur Automatic Mission Earth

外刚内柔
它凝聚了IWC的先进科技,并与两项独家秘笈密不可分——自动上链与磁场防护。二十年前,本刊曾率先对Ingenieur SL表款进行了测试。今天,我们将借用这只经典历史表款,与Ingenieur系列最新表款Automatic Mission Earth进行跨越时代的对比测试。

文:Martina Richter,本刊编辑部       图:Zuckerfabrik Fotodesign / IWC


1989年,IWC的Ingenieur曾创造了钟表业的世界纪录。该表款安装有一枚整个擒纵机构,包括游丝均由顺磁性材料制成的机芯。经过核子断层扫描摄影装置(核磁共振)的测试,证实该表可抵抗每米370万安培的超强磁性。这款腕表上市时,谦逊地将自己称为Ingenieur 500,000A/M,并且不再使用抗磁软铁材料。
这只在本次测试中充当模特的表款,因为采用了不含铁镍成分的合金来制造游丝等部件,这种材料如果没有巨大的资金投入便不能达到工业化规模生产,因此也仅发行了不到3,000只。从1993年起,Ingenieur重新使用软铁内层表壳,并且沿用至今,也同样出现在最新的表款Automatic Mission Earth之中。
在已经推出的绝大部分Ingenieur表款之中,它们的软铁防护层由机芯固定环、表盘以及第二表壳底盖构成。软铁是一种纯铁,以法拉第壳的形式使环绕在机芯周围的磁性扩散,并在表壳内创造出零磁场空间。Ingenieur Automatic Mission Earth便以这种方式具备了可抵抗8万安培/米的磁场保护性能。相比之下,瑞士防磁腕表标准规定,腕表的即时防磁能力必须达到每米4,800安培。
值得一提的是,机芯自身采取的防磁保护措施成本高昂,更加难以为人所知。在Ingenieur时代刚降临时,高级机芯的擒纵叉、擒纵轮、摆轮以及圆盘均采用铍青铜合金(Glucydur)材料制成,它是一种非可磁化、耐腐蚀性的铍铜合金。但游丝却不适合使用这种材料,人们为了使机芯具备更为强大的磁场防护能力,就需要采用软铁防护壳。
本刊曾测试的1986年生产的Ingenieur SL型号,同样带有这种软铁保护壳。那是一个追求轻薄的腕表时代,与今天的时尚风潮截然相反。 
Ingenieur顺应了当时的流行趋势,并于1983年将该表款的直径由原来的40毫米减至34毫米。于是,内部装置的尺寸也随着一同改变。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表款也没有放弃软铁防护壳设计,而是宁可放弃了自主制造机芯。那个时代的Ingenieure没有采用著名的85系列IWC自产机芯,而是安装了基于ETA的Caliber 375机芯。Ingenieur系列此后十年之间发行的表款均装备这枚机芯。接着,该系列采用了获得天文台认证的Caliber 887机芯(以Jaeger LeCoultre为基础),并于再次为其配备了软铁防护壳。那时Ingenieur的其他部件也均无改变,尺寸依然很小。
时代的变迁令人兴奋,按照最新的腕表流行趋势,公司为Ingenieur安装了IWC自主机芯。随着2005年Ingenieur新一代表款的发行,同时也为大家带来最新的Caliber 80110机芯,该机芯是IWC自动上链机芯8541的后续机芯,但却通过最为先进的科技加以优化,并按照现代要求量身打造。这枚机芯自然也被安装在2009年的Automatic Mission Earth中,并且今后还会装备更多表款。
为了了解该机芯的运作方式,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1944年,IWC的技术总监Albert Pellaton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研发全新的自动上链机芯。不久,他便为IWC创作出获得专利的棘爪上链系统,这种上链系统依照发明者的名字来命名。与转子相连的凸轮推动固定在两个棘爪上的叉形摇杆,这两个棘爪中的一个会根据转子的旋转方向侵入到棘轮中,棘轮通过自身的旋转运动将上链能量传递至发条盒中,同时也无需考虑转子朝哪个方向旋转。
据说,Pellaton最初的设计草图并没有达到他追求完美的要求,他便毫不犹豫地将之丢入莱茵河中。后来,由他精心设计的机芯Caliber 852和8521被用于85系列后续表款中,最后也装备在1954至1955年间问世的Ingenieur中。
1958年,又继续研发出每小时19,800次摆动的机芯853与8531。五年以后,也就是1963年,又为这些机芯添加了大日历显示、日历快速调校装置、带有偏心轮的调整器以及摆轮夹板上通过三个调节偏心轮进行调节的精密调校装置。这枚Caliber 854机芯,更确切地说,应该是Caliber 8541机芯,是今天先进机芯Caliber 80110的先导型号,并被安装在1976年发行的由Gérald Genta负责设计的Ingenieur SL中。这一表款安装蓝宝石玻璃表镜与旋入式表冠、自动上链机芯,防水深度可达120米(12巴),然而也只发行了800只。
当时,表迷们喜欢将这只直径40毫米、厚度12.5毫米超大尺寸的Ingenieur SL称为“腕间宝藏”,可惜它的时代很快就走到了尽头。当时小尺寸腕表风靡一时,于是拥有超大尺寸的Ingenieur SL以及Caliber 8541不久后便销声匿迹。Ingenieur系列机芯和Pellaton上链系统被基于ETA节省内部空间的机芯取而代之。
然而,1980与1990年代发行的Ingenieur SL小尺寸表款依然保留了Gérald Genta标志性设计,尽管直径缩减到了34毫米,表壳厚度缩减至8.6毫米。这种设计风格同样也在2005年上市的安装自主制造机芯Caliber 80110的新一代Ingenieur中体现出来。2009年推出的Automatic Mission Earth表款同样是属于该系列家族的后续型号,自然采用了同样的机芯。
Caliber 80110机芯是专门为新型Ingenieur研发设计的。“从来没有哪一枚机芯像它一样,为了能够完成研发任务,做如此长时间详尽周密的技术准备工作”,IWC的产品研发部门如此评价到。这绝对不是一枚普通的机芯,它所装备的表款已经在IWC存在了50年。
IWC的研发人员通过电脑重新计算出充满创造性的Pellaton上链机构,加强了可靠性与防震性。研发人员利用测试与分析程序测算结果,这是上世纪中期的Pellaton无法想象的。先进的测试技术带来的结果,便是集成式防震装置的显著改善。这种防震机构以多边自动弹簧夹板桥的形式抵消来自各个方向的冲击。此外,转子经过特殊铣切制成,从而也可以抵御冲击保证能量供应,而不会给轴承增加负荷。转子外部的运动范围经过明确限定,同时转子底部装有橡胶缓冲装置,可在极端情况下抵御机芯免受撞击。转子并不是在滚珠轴承,而是在一个坚固的轴榫上运转。
机芯80110直径为30毫米,厚度更加可观,为7.26毫米;相比较机芯8541的直径为28毫米,厚度为5.88毫米。因此,如果把新机芯安装在当时的Ingenieur中,体型就显得过于丰满,无法迎合1980年代的时尚趋势。人们也曾将该表款的机芯换为Caliber 375,构成这枚机芯的ETA基础机芯2892厚度仅有3.75毫米。“IWC根本无需感到惭愧”,就像本刊编辑当年对其所作出的评价一样:“因为该机芯采用极为坚固、经过考验的构造,因此该表款拥有极为出色的稳定性,同时IWC也能做到问心无愧。”这种研发态度即使在现在制表行业中也很难做到。无论如何,Caliber 375机芯当时的测试结果显示,它每天的平均运行值为走快2.3秒,比2009年上市的Automatic Mission Earth中安装的80110机芯还要少0.5秒。 
根据电子测试仪显示,新表的机芯每天的平均运行值为走快2.8秒,在单个位置的偏差范围在+1到+6秒之间——在上满链的状态下运行了24小时之后——都经过正确调节。所有的测试结果均在天文台标准的范围内波动。通过佩戴测试,我们得出该机芯每天的平均运行值为+2.5秒。在极端负荷环境下,比如在剧场中持续的鼓掌时,腕表会出现轻微的走快现象,但不久后便会恢复正常。
2009年推出的Automatic Mission Earth表壳直径为46毫米,厚度为15毫米,是目前系列中最大尺寸的表款。由于考虑到大气的尺寸,表壳便被重新设计。为了能将腕表更好地固定在手腕上,确保佩戴稳定性,表带接口与之前表款相比明显向下弯曲,并且按照人体工程学进行改进。Ingenieur表壳的典型外观设计基本得以保留:浑圆的表圈之下显露出极具个性、棱角分明的表壳主体,表带尾端固定于此,完美和谐。无论橡胶还是不锈钢表带,Ingenieur设计的表壳、固定部件均会与之完美契合,呈现出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人们不能随意地在Ingenieur表壳上搭配其他的表带。尽管Mission Earth尺寸巨大,但能稳固安全地戴在手腕上,即使纤细的手腕,佩戴效果依然十分出色。
最具特色的还要属带有五个钻孔的表圈。这些“钻孔”是Gérald Genta于1976年设计出来的,人们至今仍通过它们来识别Ingenieur。二十年前,本刊编辑写下了这样的话:“用来安装表圈的工具,必须对准外圈上的五个圆形凹槽。经过旋转固定后,如果这些凹槽中的一个正好位于12点位置之上时,便能够呈现出最为理想的视觉感受。”当时的测试表款成功地做到了这点,但实际情况并非常常如此,于是它经常成为该表款的缺憾——请参看1989年的Ingenieur 500,000 A/m型号图片。因此,自2005年起发行的全新Ingenieur的表圈,不再需要旋转固定,而是直接铸压在表壳之中。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个凹槽直接位于12点钟的位置,从而使腕表的五边形整体造型更具和谐美感。表壳最上层的部分安装直径为35毫米的双面防反光蓝宝石玻璃表镜。
与1970与1980年代发行的Ingenieur相比,如今的Ingenieur外观变得更加线条鲜明,但却并没有锐利的棱角。哑光表壳的外形通过多层次侧翼、棱边以及表冠防护装置引人注目。这种坚固的防护装置设计在1970与1980年代,甚至是2005年的Ingenieur中均没有出现,却以3.7毫米的高度出现在2009年表款的表壳右侧,用来保护直径为8.6毫米的表冠。基于自身硕大的尺寸以及四周的凹槽,表冠十分便于把握、旋转、为机芯手动补链以及拔出进行快速日历与指针调校。但在重复扭转表冠时,坚硬的表壳侧翼便会因其自身的尺寸与尖锐棱边干扰上链。如今,Ingenieur的表冠上均会镌刻Probus Scafusia(沙夫豪森认证)字样。之前的表款,都会在自己的旋入式表冠上镌刻一只鱼形图案,表明腕表出色的防水性能。与之相反,人们不会在最新的表款的任何一处找到腕表具有防水能力的标记——包括表盘与底盖,但是实际上,新表款不仅具备防水性能,而且防水深度达到了120米(12巴)。
顺便说一下这款表的底盖。它是坚固牢靠的旋入式底盖,没有安装能够透视机芯构造的玻璃视窗。这是因为它的内部还有用于保护机芯不受磁场干扰的软铁内层。所有的机芯部件均无法看到。透过位于表壳上部的蓝宝石玻璃表镜,精美的表盘一览无余,表盘也因其清晰性获得加分,并且可以时刻保证最佳的易读性。
Ingenieur的表盘一度是完全的黑色,自SL表款便采用所谓的坐标纸格状饰纹,2005年起发行的表款则以表盘上的双T图形为特点。轨道造型的针和时标以及Ingenieur字样中的闪电图案,皆营造出十足的科技感觉,同时也表达出Ingenieur致力工程学这一主题。闪电图样不仅象征电力磁场保护方面的技术进步,同时也象征着不断探索发现、善于改变创新、敢于拼搏冒险的工程师精神。这些工程师需要的正是这只拥有卓越品质、稳固可靠、风格谦逊的腕表。
Ingenieur所呈现的正是这种工程师精神:构造细腻的自主机芯、出色的运行值、高达8万安培/米的防磁性能、12巴的防水抗压性能、极为结实稳固的表壳以及极高的读数清晰性——十个时标以及数字6、12从黑色哑光表盘上凸显出来。这些刻度与极富科技感觉的镂空指针均填充超级荧光涂层。该系列的先前表款采用氚作为夜间的荧光材料。秒钟和分钟刻度的表盘边缘凸环在每秒钟均有荧光点,取代了原来每5秒钟的荧光点。秒钟标度为白色,10秒钟标度以红色数字的形式标出。
红色是Ingenieur中的全新色调,人们同样可以在秒针的尖端看到一个填充荧光物质的微小箭型区域。这样,佩戴者无论在白天或是夜晚均能掌握腕表的运行情况。与在夜间完美无缺的表现一样,人们在白天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知当前时间。发光的指针和时标很好地被深色表盘背景衬托出来。位于防反光蓝宝石玻璃表镜下的表盘尺寸合适,比例恰当。
更大更重的表自然要以更加结实的表带来固定。我们的测试表款便搭配了坚固的橡胶表带,与Ingenieur表壳连接的一端宽度达到了30毫米,表带尾端的宽度递减至20毫米。与表盘一样,表带周身遍布双T图案,进一步营造出腕表的科技感觉。Ingenieur采用的技术也体现在表带与表壳的螺丝连接部件上,插入表带接口的簧杆榫钉会给人留下稳固可靠的深刻印象。簧杆中部有一个缺口,正好与集成在表底盖上的销钉契合。橡胶表带通过坚实的芯棒搭扣连接,搭扣表面经过哑光处理,抛光边缘采用表壳线条造型。当然,Ingenieur Automatic Mission Earth也有搭配折叠式搭扣的不锈钢表带可供选择。同样重要的是,这种不锈钢表带可以带领我们回顾过去,因为自从由Gérald Genta设计Ingenieur系列起,一体式表带设计便始终伴随着Ingenieur系列各表款。
历史还赋予了我们什么呢?经典表款依然存在,尽管它们经历了盛衰沉浮,尽管它们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改变。是什么将Ingenieur打造成为经典系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结论是:这个系列的腕表理应享有卓著的声誉,因为它多年以来坚守的传统,便是对时代精神坚持不懈的追求。 
 

本文节选自《Chronos手表》2010年第2期p104-111,阅读全文请参阅杂志。

 

 
 
 
 
 
Watchstars
IWC Ingenieur Automatic Mission Earth
下期预告
Breguet Type XXII
Piaget Polo FortyFive Chronograph
Seiko Ananta Automatic Double-Retrograde
下期预告
   往期回顾
2011-2
·
·
·
·
·
  点击阅读更多>
2010-6
·
·
·
·
·
  点击阅读更多>
2011-1
·
·
·
·
·
  点击阅读更多>
2010-4
·
·
·
·
·
  点击阅读更多>
2010-5
·
·
·
·
·
  点击阅读更多>
 
Email:info@chronos-china.cn
     © Copyright UHREN Chrono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53841号-1